01
在人情社會,「多個朋友多條路」是一種主流的觀念。
你朋友特別多,別人就會認為你特別「入流」。而如果你的朋友特別少,那別人就會認為你「不入流」,是一個完完全全的「異類」。
就像在一群黑天鵝當中,竟然存在著一隻白天鵝,那這白天鵝就會被這群黑天鵝視為「異類」,甚至白天鵝還會受到群體的針對和排擠。
在《烏合之眾》這本書中,有個道理講得特別好,群體當中的感情會被無限度地誇大。而人們也會被這樣的感情所吸引,到最後,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合群。
況且,人在社會中生存,就不得不合群,不能不沒有人脈和朋友。
試想,在人際關係場上,別人總是簇擁著群來群往,就你一個人選擇獨來獨往。這,難道不會讓人感覺到奇怪嗎?
不過,這世上既然存在群來群往的人,就肯定還會存在獨來獨往的人。前者的數量也許居多,而後者的數量也許很少。
可從某個角度來說,後者也有他們的優勢和特點。因為任何行為和性格都有著它們獨特的存在意義。
生活中,那些喜歡獨來獨往,身邊朋友特別少的人,往往有這三種心態。
02
生活中,喜歡獨來獨往的人,往往擅長「獨處」。
群居和獨處,這是一對相輔相成的矛盾。
人類社會的本質屬性便是「群居」,而個人卻必然要學會「獨處」。如此,便說明瞭一個道理,無論是獨處也好,還是群居也罷,這都是正常的行為和現象。
之所以我們很多人都認為「獨處」不好,就是因為我們都習慣了做個「群居」的人。那麼,一旦出現了與主流相反的情況,人們就會感覺到特別厭惡。
不過,那些喜歡獨來獨往的人,其實他們並不是不想走主流的路線,而是他們本就沒有那種「與人打交道」的性格。
在社會上,那些擅長與人打交道的人,都是性格陽光開朗的人。而那些不擅長與人打交道的人,其實他們的性格都較為內向,較為沉默。
其實,這便是人與人之間的區別。這世上需要懂得社交的人,也需要能夠耐得住寂寞的人。如果人人都沉溺在社交當中,而沒有人能夠耐得住寂寞,獨來獨往,那一切都會變得不正常。
在日常的生活中,我們沒必要對獨來獨往的人有過多的奇特眼光和看法。要知道,他們的存在,也都是有意義的。
03
生活中,喜歡獨來獨往的人,都習慣高效率地做事。
在學校裡,學生習慣群來群往,因為他們覺得一起吃飯,一起抱團遊玩,這讓他們特別有面子。
在職場中,職員們習慣群來群往,因為他們怕不合群,從而成為了角落中的一員,受到同事們的排擠和拋棄。
其實,這都是很現實的情況。
不過,像這種無奈的合群行為,卻存在著極大的缺點,那就是你無法高效率地去做事,也無法高效率地去工作。
一個總是喜歡合群的人,他幹啥事都習慣和別人在一起。這個時候,他的性格就會愈發變得存在「缺陷」。
要知道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。而當獨立的個體愈發變得沒有了「獨立性」之後,那這個人就會失去主見,也不懂得一個人去做事。
試想,啥事都喜歡拉著別人一起去做,那這個人還能算是「完整」的人嗎?
相反,如果這個人是個獨來獨往的人,那他就會習慣于高效率地去做事。因為他擁有極其豐富的個人時間,也有著較為「獨立」的性格。如此,他做事的速度就會比別人快。
04
生活中,那些習慣獨來獨往的人,都特別自律。
在生活中,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,那就是「一個人也要活成一支軍隊的樣子」。
你選擇一個人去生活,身邊並無多少的朋友,那你就需要一個人去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。也許你落敗倒下時,別人還不會扶你一把。
身邊有些朋友的人,他們可以跟朋友一起商量,一起去做事。可如果你身邊並沒有什麼朋友,那你就只有單槍匹馬地去奮鬥。
當一個人活成了「一支軍隊」時,相信這個人必然是「自律」之人。因為自律,所以能夠扛事。因為自律,所以能夠面對世界的風風雨雨。
我們不要覺得一個人就不好。有些時候,一個人學會獨立,恰恰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,不斷變得自律的過程。
自律的本身,並非是外在的行為,而是人內心的選擇。
別人推著你前進,那你就算再堅強,再自律,也不過是溫室當中的花朵。可當你自己推著自己前進時,那你的自律,那你的堅強,將會成為你愈發活得「精彩」的優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