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豬肉致癌,你還敢吃嗎?
中國人對豬肉可以說是情有獨鐘,據說中國人一年就能吃掉7億頭豬,基本上世界上一半的豬都是中國人吃掉的。2014年,美國農業部統計,中國人一年吃了近5716.9萬噸豬肉,約占全球市場的52%。
近年來,中國癌癥高發,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,中國2020年新發癌癥病例約457萬,死亡病例約300萬,如此高的發病率也讓國人人心惶惶。
于是,不知不覺就有人開始傳播說「我國癌癥高發就是因為吃得豬肉太多了」,再加上,此前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紅肉歸為2A類致癌物,一瞬間將豬肉推至風口浪尖。
那麼,豬肉還能不能吃?它真的是導致中國癌癥高發的「罪魁禍首」嗎?
相信有不少讀者會問,這個「紅肉」到底是指什麼?一般來說,所有來自哺乳動物的肉,都是紅肉,比如豬、牛、羊等;其他肉,像禽類和水產,都是白肉,如雞、鴨、魚等。
紅肉中所含的脂肪蛋白含量很高,如果攝入過多,會加重身體的代謝負擔,尤其是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,會升高壞膽固醇,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的發病風險。
而且,紅肉中的嘌呤含量也很高,大量食用也會提高痛風的發病率。《國際醫學雜志》有數據分析,每日食用超過100g未加工的紅肉,患乳腺癌的風險就會增加11%、結直腸癌風險17%、心血管死亡風險15%等。
圖源自網絡
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食用紅肉的風險,那包括在內的豬肉真的就不能吃了嗎?
首先,「2A類致癌物」的意思是,對人類可能致癌但證據有限,而對實驗動物致癌且證據充分。也就是說豬肉、牛肉等肉通過動物實驗確實證明了它存在致癌性,但對人體的作用并不明確。
其次,導致癌癥的原因有很多,像飲酒吸煙、病毒感染、飲食作息不規律等等,單方面怪罪給豬肉,就有點「強人所難」了。
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的馬冠生教授表示,對于紅肉致癌這個說法太過片面了。紅肉致癌的原因其實并不是食物本身,而是其中含有的某些成分。
我們在吃豬肉時,常常會采取煎、炸、烤的方式,但是這樣的烹飪方式很容易產生「苯并芘」這類致癌物,如果大量食用確實會增加患癌的風險。
另外,在豬肉的保存和加工過程中,也可能會導致肉類產生一些致癌物,如霉變后產生的黃曲霉毒素。所以,相比于紅肉本身,致癌的應該是不當的烹飪、加工方式。
雖然,豬肉本身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,但也有要注意的地方。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生物技術博士劉晶晶在「科普中國」中刊文指出,豬身上有三處部位的肉不可食用:
1. 槽頭肉
糟頭肉,也就是豬的脖子。很多美食店都有豬頸肉這道菜,其實這個部位分布著許多重要的淋巴結。正常的淋巴結呈黃白色或黃褐色,是可以食用的,但要注意的是,在出現充血、出血、水腫、化膿、壞死等病變的淋巴結中會含有大量的病菌、毒素,食用后對健康危害非常大。
2.豬腰子
就是豬的腎上腺部位,位于豬腎的前上方,是不能被食用的。如果誤食,在數分鐘之內,會因為「激素失調」出現血壓急劇升高、頭暈頭痛、四肢發麻等情況。高血壓、冠心病人更可能會因此誘發中風、心肌梗塞等,非常危險。
3.豬肝
豬肝的營養很高,但是肝臟是解毒器官,一般會殘留較多帶毒性物質的血液、膽汁,還可能有寄生蟲。如果烹飪時處理不當,很容易導致感染。而且豬肝中的膽固醇含量很高,大量攝入可能會導致體內膽固醇蓄積。
綜上所述,豬肉是可以吃的,但一定要控制劑量。可以參照中國膳食指南的建議,成人平均每天宜攝入畜禽肉40-75g,水產品40-75g。這樣既可以滿足營養所需,又可以防止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、膽固醇。
平時也可以選擇水產類如魚蝦蟹等,白肉代替部分紅肉的攝入,均衡飲食更健康。另外,對于肥胖、三高等特殊人群,應該選擇像里脊肉、牛肉等新鮮的瘦肉,少吃高脂肪肉類。
總的來說,中國想要不吃豬肉真的很難,其實大家只要購買正規商家的有檢疫報告的新鮮肉類,適當且適量地吃豬肉,用健康安全的方式去烹調豬肉,就不用過分擔心「豬肉會致癌」這個觀點。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